疫情前的2019年,美国人均GDP6.6万美元航心配资,到去年已经猛增到8.7万,6年内涨幅32%,美帝经济真的如此欣欣向荣吗?
当然不是,文字游戏罢了。这是没有区分清楚,名义GDP和扣除物价之后的实际GDP。不过,仅这一点障眼法,除非有切身感受,否则也足以蒙蔽绝大部分普通人了。
稍稍科普一下,统计GDP用的是当期价格,而计算增长率则要剔除掉价格因素,用实际GDP。
打个比方。假定一国在去年生产了100个商品,价格为1,则去年GDP为100;到今年,生产了110个,价格涨到了1.1,则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0*1.1=121,这就叫名义GDP。
而计算经济增速,则要扣除价格因素,因此今年GDP只增长了10%、而不是21%,即只统计商品和服务数量的增加,不包括物价变动。
至于为何要用名义、而不是实际GDP,来核算当年国民经济,是因为物价虽然不代表实际财富的变化,但却能最直接反映经济现状,对分析当前市场热度、实施宏观调控等意义重大。
再用美国经济举个例子。23年美国GDP28.3万亿美元,24年29.7万亿,但去年美帝的经济增速却不是4.9%,而只有2.8%,也就是说,剩下的2.1%是价格因素。
有了以上知识,便能对过去几年,美国人均GDP的大幅提升,做出合理解释,即拜登任内美国通胀太严重了、美帝经济早已彻底泡沫化。
按实际GDP衡量,从2019年至今,美国经济累计仅增长了15%(平均每年2.5%)航心配资,而不是开头提到的32%,换言之,超过一半的人均GDP提升都是价格因素。
乍看下,2.5%的增速似乎还行,与过去几十年的平均值相当。但要知道,过去几年,美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财政刺激和货币超发,到现在,居然差不多每三个月,债务就要增加万亿美元。
靠大输血实现的勉强扩张,怎么能跟自然增长、甚至技术进步相提并论呢。未来伴随政策退坡,美国经济十有八九要面临衰退。
顺便辟个谣。这两年,很多人用名义GDP对比中美经济,认为我国已经步苏联和日本后尘,掉入了70%魔咒,即在22年经济总量占到美国70%,来到史上最高后,就掉头向下,目前已接近60%。
在两国相对物价变动不大时,这样比当然没问题。可正如上文所说,过去6年,美国的名义GDP增长中,有超过一半来自通胀,若不考虑价格,如果美国变成津巴布韦,岂不是能领先更多。
具象一点,19~24年,美国的平均通胀依次为,1.8%、1.3%、4.7%、8.0%、4.1%和3.0%,即以19年为基准,过去6年,美国的物价累计上涨了25%,这也是民主党必然下台的原因。
而同期,中国经济却陷入了通缩,物价只勉强维持在0以上,以19年为基准,累计仅增长了不到9%,两国差了16个百分点,如此GDP肯定比不到一块。
公平一点,都剔除掉价格因素,则以19年为基准,美国24年的实际GDP为,29.72万亿美元/1.25=23.78万亿;同样,中国为18.94万亿/1.09=17.37万亿,占美帝的73%,比重仍在上升。
至于将来走向,目前两国经济都面临严重困难,就看谁能先走出泥潭,或者悲观讲,谁更不烂。
先说美帝。1月份,美国的通胀仍有3%,且已经从去年9月2.4%的低点,连涨了4个月,就这川普的贸易战还没正式开打,物价重回上升通道,几乎已是板上钉钉,就看能到多高。
再者,多项前瞻数据、大幅回调的股市和正在退坡的政策,都在明确表明,美国经济即将面临收缩,比如亚特兰大联储预测,一季度GDP将下滑1.5%,如果成真,将是自08年金融危机后的首次(疫情干扰除外)。
高企的物价和停滞的经济,这就是经济学上大名鼎鼎的滞胀,上一次美国摆脱,差不多花了整20年,而且还有运气加持。
中国的情况也不遑多让。过去两年,我国的物价都只涨了0.2%,几乎复刻了上世纪90年代末,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的情形,彻底进入通缩,而日本走出,花了30年,同样有运气加持。
很难说谁比谁更难。
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,由于未来美国物价仍将长时间维持在高位,中美的名义GDP差距只会越拉越大,或许到二十年代末,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只剩下了对方的一半、甚至更少。
面子就留给喜欢自吹自擂的川普,中国则要想办法尽快走出紧缩,如此哪怕是名义GDP,中国也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完成超越,美帝的百年霸权即将终结。
翼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